北京医学会骨科学分会脊柱固定非融合学组成立 杨雍教授当选组长 友谊博览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友谊博览 >>友谊新闻

友谊博览

联系方式

  • 西城院区

    北京市西城区永安路95号

    010-63138585

  • 通州院区

    北京市通州区潞苑东路101号院

    010-80838585

  • 顺义院区

    北京市顺义区友谊南街1号

    010-81608585

友谊新闻

北京医学会骨科学分会脊柱固定非融合学组成立 杨雍教授当选组长

发布时间:2025-08-20 浏览次数:
字号: + -

20250820-3.png 

近日,“北京医学会骨科学分会学术年会暨第二十一届BOA大会”于北京成功召开。本次大会以“数智骨科引领未来,老龄健康守护生命”为主题,吸引了国内外近千名专家学者参会。大会新增三个专业学组,其中“脊柱固定非融合学组”由我院牵头筹备。

随着脊柱外科理念的持续演进和个体化治疗需求的不断提升,传统融合手术虽在维持脊柱稳定性方面效果确切,但其长期并发症--邻近节段退变亦日益引发关注。如何在保障手术疗效的同时,降低术后远期风险,成为脊柱外科研究与实践的重要方向。脊柱固定非融合理念强调维持脊柱运动单元的生理力学特性,探索微创化、动态化、可控化的治疗方式,以期延缓退变进程、提升术后生活质量。

“脊柱固定非融合学组”即在此背景下,于2025年8月1日正式成立。我院脊柱外科主任杨雍教授当选脊柱固定非融合学组组长,北京协和医院仉建国教授担任名誉组长,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徐林教授、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孙宇教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海涌教授、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李淳德教授、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七医学中心李放教授担任学组顾问。我院费琦、孟海分别当选副组长、秘书长,李想、苏楠当选委员。

会议伊始,北京骨科分会主任委员、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积水潭医院副院长、著名骨科专家吴新宝教授首先登台致辞,对“脊柱固定非融合分学组”的正式成立表示热烈祝贺。吴教授强调,新学组的成立正当其时,肩负着推动固定非融合理念深入研究与临床落地的时代使命。他寄语学组成员:要积极开展学术探讨,溯本清源,理清固定非融合的理论基础;要严格把握适应证与禁忌证,努力建立分层分型的诊疗策略;更要注重临床实践的积累与多中心数据的整合,为制定统一规范打下基础,最终实现造福患者、提升诊疗水平的目标。

“近年来,脊柱融合术在治疗退变性腰椎疾病中取得了良好效果,但其引发的邻近节段退变(ASD)问题也逐渐显现,成为影响远期疗效和患者生活质量的重要因素。在此背景下,脊柱固定非融合技术作为一种兼顾稳定与运动保留的治疗理念,正日益受到业界关注。其通过动态稳定方式,在提供必要支撑的同时保留节段活动度,有望减少生物力学紊乱、减缓邻近节段退变进程。”

我院脊柱外科主任、脊柱固定非融合学组组长杨雍教授在致辞中介绍了脊柱固定非融合分学组成立的背景与意义。他表示,未来在大家共同努力下,将持续推进脊柱固定非融合理念在临床的规范推广与技术创新,探索更微创、更智能、更符合脊柱生理力学的治疗方式,为患者带来更优的长期疗效。

接下来,各位专家教授围绕“脊柱固定非融合”主题进行了深入授课与学术分享。

首先,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脊柱科徐林教授作题为《脊柱固定非融合的发展历史与未来展望》的专题报告。从脊柱融合术的发展历程切入,回顾了固定非融合理念的产生背景和技术演进过程。他详细介绍了近年来包括椎体间、棘突间、椎间盘替代装置等多种非融合策略在临床中的应用现状与证据积累,强调固定非融合理念在保留脊柱力学活动性、改善患者长期预后方面的潜力与优势。

北京协和医院骨科仉建国教授围绕《脊柱侧弯畸形中生长棒的应用》进行了专题授课。他以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弯等早发性脊柱畸形为切入点,系统阐述了生长棒技术在保留脊柱生长潜力、延缓融合手术、减少远期功能障碍等方面的重要价值。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脊柱外科孙宇教授带来了题为《颈椎间盘置换术的临床应用》的精彩授课。他围绕颈椎退行性疾病的治疗策略,系统梳理了颈椎间盘置换术技术,在保留颈椎节段活动度、减少邻近节段退变风险方面所展现出的临床优势。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骨科海涌教授围绕《腰椎棘突间固定非融合技术的长期随访研究》进行了精彩分享,重点介绍了Coflex动态稳定系统在退行性腰椎疾病治疗中的临床价值与远期疗效。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骨科李淳德教授围绕《非融合技术在预防PJK中的应用》展开专题授课。他聚焦于成人脊柱畸形矫形术后常见并发症——近端交界性后凸,系统阐述了PJK的发生机制、风险因素及干预策略,指出非融合技术在PJK预防中展现出日益重要的临床价值。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七医学中心脊柱外科李放教授带来了题为《腰椎固定非融合的临床应用》的专题讲座,系统阐述了固定非融合技术在腰椎退行性疾病治疗中的应用价值与未来方向。他指出,传统融合术虽然能够有效稳定脊柱,但术后邻近节段退变(ASD)风险不容忽视,固定非融合技术正是在这一背景下逐步发展起来,旨在在提供稳定支撑的同时保留节段活动度,优化力学环境,改善远期功能。

我院脊柱外科杨雍教授以《椎板间固定非融合技术的临床应用》为题,深入讲解了Intraspine系统在退行性腰椎疾病中的独特优势及其与微创技术融合应用的最新进展。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九医学中心骨科谭荣教授以《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弯固定非融合治疗的临床研究》为题,围绕青少年患者的生理特点与治疗需求,系统介绍了固定非融合理念在脊柱侧弯治疗中的探索与进展。

我院骨科费琦教授作了题为《ERAS策略在ULBD中的应用》的专题报告,聚焦于加速康复外科理念在脊柱微创手术,尤其是单侧入路双侧减压中的具体实践与临床价值。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七医学中心骨科张志成教授作了题为《腰椎后路短节段手术:融合还是非融合?》的专题报告,围绕当前退行性腰椎疾病治疗中备受关注的关键临床决策问题,深入探讨了在短节段病变患者中如何权衡融合与非融合策略的选择与应用。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俞兴教授以《腰椎邻近节段退变(ASD)治疗策略和预防探索》为题,围绕当前脊柱外科领域面临的重要挑战之一,融合术后邻近节段退变问题,深入分享了临床经验与最新研究进展。

脊柱固定非融合副组长、我院费琦教授在总结中指出,随着脊柱疾病治疗理念的不断更新,固定非融合技术作为融合术的有力补充,正逐步展现出在改善远期疗效、减少并发症、保留功能等方面的重要价值。

此次会议聚焦固定非融合领域的临床应用、技术创新及机制研究,汇聚了多位专家的最新成果与深入思考,体现了我国脊柱外科在该方向上的探索深度与发展潜力。随着多中心数据的积累与长期随访研究的推进,固定非融合技术有望为更多患者带来更可持续、更具功能保留价值的治疗方案,助力脊柱外科进入“精准稳定、动态平衡”的新阶段。

(骨 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