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谊新闻
【奋斗的友谊人最美丽】一位产后妈妈的新生
总有一些身影,以奋斗为笔,
书写着动人篇章;
总有一些故事,以坚守为墨,
描绘着时代画卷。
近日,我院举办了“奋斗的友谊人最美丽”主题宣讲比赛。自3月比赛启动,25个党支部的30名参赛选手踊跃参与,他们以身边人、身边事为素材,用质朴的文字、真挚的情感,将我院医务工作者在救死扶伤、科技创新、援疆援藏、对外援助和重大活动保障工作中的动人故事娓娓道来。这些故事,是友谊人对“对党忠诚”的生动诠释,是他们在急诊室里争分夺秒、手术台前精益求精、援助路上风雨兼程的真实写照,更是他们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以人民健康为中心”指示精神的鲜活实践。
此刻,让我们一同走进这些优秀稿件,聆听奋斗者的心声,感受友谊人的力量。
这是一个关于 “新生”的故事,但这个“新生”不是指挽救生命或者新生的婴儿,而是一位母亲关于奋斗与爱的康复历程,也是一段医者与患者携手同行、共同成长的温暖记忆。
2022年寒冬,一位特殊的患者来到了我的诊室。她是一位产后三个月的妈妈,刘女士。初次见到她时,她腰疼到无法直立行走,是被轮椅推进来的。她眼眶泛红,声音哽咽地对我说:“医生,我连给孩子换尿布都做不到……”通过她的讲述我了解到,曾经的她是运动达人,芭蕾舞、跆拳道样样精通,但孕期身体负担过大、产程过长导致的盆底肌损伤,让她全身筋骨松垮,肌肉无力。面对嗷嗷待哺的孩子,这位“无所不能”的母亲陷入了崩溃的境地。
作为康复治疗师,我深知:产后康复不仅是生理修复,更是心理重建。面对她的焦虑,我做的第一步不是制定方案,而是倾听。听她讲述孕期的艰辛、产后的无助,听她反复问:“我还能回到从前吗?“那一刻,我更加明白:医疗技术的“精准”固然重要,但医者的“温度”才是打开患者心门的钥匙。
在医院的支持下,我们康复医学科率先推出“产后康复全程化管理模式”,从孕期宣教、产后诊疗到家庭随访,为妈妈们提供“一站式”服务。我和团队研发的“产后核心恢复操”以及“盆底阶梯康复计划”,已惠及上千名患者,刘女士也是其中的一员。
我对刘女士进行了全面的评估检查,评估结果得知,她的腰痛源于核心肌群无力导致的骨盆前倾、腰椎压力过大,而长期的代偿动作和激素变化让她的腰椎关节更加松弛,长期负荷下爆发了腰痛。随后,我们为刘女士定制了个体化的康复计划:从筋膜手法的松解到骨盆手法的调整,从腹式呼吸、盆底肌训练,到个体化的进阶训练,强化骨盆稳定性。每一次康复,我们都鼓励她:“疼痛是暂时的,但坚持一定会带来改变。”
刘女士的康复之路并非一帆风顺。起初,她因腹部的无力和本体感觉减退难以完成基础动作,甚至怀疑:“这些简单的动作真的有用吗?”面对患者的动摇,我们选择用科学数据说话。通过肌力检测仪量化她的进步,用3D体态分析系统对比训练前后的骨盆角度变化。当数据直观显示“腰围缩小6.5cm”,“腹直肌分离基本闭合”,盆底肌功能也大幅改善时,她的眼神从迷茫转为坚定。
技术的创新,让康复治疗从“经验主导”迈向“精准医疗”。近年来,医院又引进国际先进的康复评估系统,为患者生成个性化方案,这些创新不仅提升了疗效,更让患者感受到:医学的进步,始终以人的需求为中心的。
刘女士的故事,正是医院创新实践的缩影。两个月后,她欣喜地告诉我:“我的腰痛没有再犯过,现在抱孩子会本能收紧核心了!”更让我欣慰的是,她将康复理念也融入日常生活:保持正确的体态,注意用力习惯,带娃间隙进行全身的筋膜运动,每天插空用弹力带锻炼肩背。她说:“这不是医生的要求,而是我想让自己变得更好。”
刘女士的蜕变,让我深刻体会到:一名优秀的医务工作者,既要“治病”,更要“医心”。产后康复的意义,不仅在于帮助妈妈们恢复身体机能,更在于让她们重拾自信,以饱满的状态拥抱生命中的新角色。
当我再次见到刘女士时,她那神采奕奕、健康自信的光彩也照进了我的心里。刘女士也在朋友圈跟大家分享了她的感受 “谢谢友谊医院,让我找回了拥抱孩子的力量。现在的我,能跳舞、能运动,还能笑着面对生活的挑战。”这寥寥数语,是对医者价值的最高褒奖,是支持我在平凡的岗位上继续奋斗的莫大鼓励。愿每一位女性在产后都能重新找回健康自信的自己!重获“新生”!
(康复医学科党支部 王一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