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谊新闻
聚焦胃病前沿 推进多学科融合 胃疾病多学科临床研究专题会议圆满召开
近日,作为第22届北京国际消化论坛(BIDDF 2025)重要组成部分、由我院和北京整合医学学会胃肠外科分会共同主办的胃疾病多学科临床研究专题会议在北京九华会议中心成功举办。
本次会议聚焦早期胃癌与胃食管反流病等上消化道疾病的诊疗前沿问题,围绕多中心合作研究、前沿技术应用及标准化流程建设等核心议题展开深入交流,致力于推进多学科协作、整合医学发展与临床研究创新,同时也是胃食管反流病研联体联盟成员培训会。
受邀参会的有我院副院长李鹏教授、北京整合医学会常务副会长杜亚宏教授和北京整合医学学会秘书长汪昕教授。会议由北京整合医学学会常务副会长杜亚宏教授与胃肠外科分会主任委员、大会执行主席张军教授分别致开幕词。
李鹏教授表示,本次会议不仅是一次学术交流盛会,更是推动上消化道疾病临床研究融合与发展的重要契机。希望全体同仁加强学术沟通与协作,积极探索创新路径,不断优化诊疗方案,提升医疗服务质量,为广大患者带来更大福音。他强调,在整合医学理念的指引下,依靠多学科团队合作与技术进步的双轮驱动,上消化道微创外科必将拥有更加辉煌的未来。
环节一:早期胃癌多中心临床研究项目启动会
本环节聚焦于早期胃癌的精准诊疗与协同研究。
早期胃癌的病理诊断问题与对策:陈光勇教授强调,对早期胃癌应重视全链条理念,规范消化道早期癌诊治;其中临床和病理医师是组织标本处理的重要环节。
内镜治疗早期胃癌的热点:宗晔教授指出,内镜治疗中尚需解决的诸多关键问题,未来需要多学科的紧密合作以及持续不断的临床研究和技术创新。
人工智能在早期胃癌淋巴结识别中的应用:闫笑生博士指出AI技术在标本处理中的应用将进一步提升病理取材质量。
双镜联合在早期胃癌治疗中的标准化流程:刘震医生从术前评估、病理质控以及补救治疗等方面,介绍了双镜联合标准化流程,强调MDT在诊疗中的重要性。
早期胃癌的多中心临床研究:郑智医生指出多学科紧密协作是“双镜”手术的前提,前哨淋巴结清扫数量和病理质控是手术得以安全实施的重中之重。
其后,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田艳涛教授,中日友好医院周雷教授,北京协和医院康维明教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寇有为教授,长治市人民医院崔鹏教授,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高志冬教授,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左帅教授,我院蔡军教授、尹杰教授等来自多个中心的专家,就病理诊断一致性、术式选择标准、AI技术的可行性等问题展开了深入讨论。
环节二:胃食管反流病多中心临床研究中期研讨会暨胃食管反流病研联体培训会
本环节重点针对胃食管反流病诊疗进展及临床研究成果进行总结。与会嘉宾包括清华大学玉泉医院、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北京市宣武中医医院、北京市垂杨柳医院等在内的12家“胃食管反流病研连体联盟”成员单位的代表。此次会议为推动GERD的跨学科诊疗合作、标准化路径构建与长期随访机制建立,为实现研究数据的多中心互通与科学共享提供支持。
胃食管反流病的诊疗进展:刘思茂教授指出,GERD的发生发展涉及多种机制,其临床表现多样,GERD的诊断和治疗需要用到各种新兴胃肠动力检查,并进行个体化调整。
胃食管反流病内、外科治疗的研究现状:张海翘医生强调,未来精神疾病的GERD患者临床诊疗将是重要的研究方向,值得进一步深入探索。
胃食管反流病多中心临床研究:辛城霖博士指出,针对胃良性疾病的神经和生理功能保护是外科研究的热点问题,也是改善患者生活质量的关键。
围绕术式选择以及临床研究中遇到的问题,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聂玉胜教授,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刘殿刚教授,我院程芮教授、刘小野教授,清华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张子超教授开展深入讨论,为推动GERD诊疗模式转型升级提供参考。
本次会议的顺利召开,促进了业内专家学者的交流与合作,为早期胃癌与胃食管反流病等上消化道疾病的诊疗提供了新思路,推动了多学科临床研究的进步。未来,与会各方将继续秉持合作精神,持续开展深入研究,不断优化诊疗方案,为胃疾病的防治事业注入新活力,为提升广大患者的健康水平不懈努力。
(宣传处)
上一篇: 我院肺癌及气管镜门诊正式开诊
下一篇: 【奋斗的友谊人最美丽】友谊之花绽放北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