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心跳回归天然节律 我院成功实施“双生理性起搏”守护高龄心脏 友谊博览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友谊博览 >>友谊新闻

友谊博览

联系方式

  • 西城院区

    北京市西城区永安路95号

    010-63138585

  • 通州院区

    北京市通州区潞苑东路101号院

    010-80838585

  • 顺义院区

    北京市顺义区友谊南街1号

    010-81608585

友谊新闻

让心跳回归天然节律 我院成功实施“双生理性起搏”守护高龄心脏

发布时间:2025-11-26 浏览次数:
字号: + -

20251126-4.jpg

近日,我院心内科在副院长宋现涛带领下,由彭晖主任医师、孙志军主任医师起搏电生理团队连续成功为两位75岁以上高龄、合并多种心血管疾病及复杂心律失常的患者,实施心房Bachmann束起搏联合心室左束支区域起搏的“房室双传导束生理性起搏”手术,让心房和心室的每一次收缩都尽量回归“天然节律”。这一创新技术的成功应用,标志着医院在“双生理性起搏”领域迈出关键一步,走在国内前列。

80岁老人的两次晕厥:从“险象环生”到心跳和谐

首例患者是一位80岁高龄男性。入院前20天,他在早餐时突然出现短暂意识丧失,伴肢体抽搐、双眼上翻,约半分钟后自行恢复;入院前一天行走中再次突发类似晕厥,被家属紧急送至我院就诊。

入院后完善心脏超声、24小时动态心电图等检查,明确诊断为病态窦房结综合征,并有房颤病史,提示其存在明显的“快慢综合征”和严重缓慢心律失常风险,如不及时干预,随时可能再次发生晕厥甚至猝死风险。

彭晖主任与孙志军主任的联合会诊中,团队并未满足于单纯“保命起搏”,而是希望在保障安全的同时,更大程度保留和重建心脏的生理传导。经多学科讨论,最终为该患者制定了心房Bachmann束起搏+心室左束支区域起搏的“双生理性起搏”方案——即在心房和心室同步实现“传导束层面”的起搏,让电激动尽量沿着心脏原有的“内置电线”传播。

77岁多病共存患者:同时修复“两个结点”的节律难题

第二例患者为77岁老年男性,既往有冠心病并支架植入史,同时合并糖尿病高血压等多种慢性病。更棘手的是,他不仅存在窦房结功能不全,还合并房室传导系统病变,表现为窦性停搏、一度房室传导阻滞及间歇性三度房室传导阻滞,是典型的“双结病变”患者。

如果仅采用传统右心室起搏,只能解决“慢”的问题,却难以避免长期异位起搏对心功能和心房结构造成的潜在损害。考虑到患者年龄大、基础疾病多,团队再次选择了心房Bachmann束起搏+心室左束支区域起搏的“双生理性起搏”策略,让P波与QRS波的时限更接近自然节律,在保证安全的同时,尽量减少未来心衰、房颤等并发症风险。

手术台上的“精细活”:两根3830电极完成房室双传导束起搏

在导管室内,在麻醉及护理团队密切配合下,彭晖主任与孙志军主任带领心律失常团队,为80岁患者实施了这一代表当代前沿理念的手术。通过左锁骨下静脉穿刺建立通路后,首先送入HIS鞘管至三尖瓣口附近,行清晰的房间隔侧造影,为后续心房电极定位提供“解剖地图”。第一根3830电极跨瓣贴靠至室间隔深层,旋拧并测量参数,成功捕获左束支区域起搏,术中测得QRS波宽约119ms,显著缩短并接近生理状态。随后再次置入第二根HIS鞘管,在心房造影参考下,将鞘管前端定位于心房间隔Bachmann束区域,将第二根3830电极旋入间隔深部进行起搏,术中测得P波时限约95ms,提示心房激动更加同步、有序。两根电极到位后,团队完成固定缝扎,将起搏器安置于预先制作好的囊袋内,逐层缝合包扎,留存术中造影与程控资料。手术一气呵成,顺利完成了房室双传导束起搏。

在77岁患者的手术中,团队沿用类似理念和路径,同样顺利实现了心房Bachmann束起搏联合左束支区域起搏,令心房与心室的起搏方式都最大限度接近“原厂设定”。

术后恢复良好:让每一次心跳更接近天然节律

术后,两位患者恢复情况均良好。

80岁患者术后心率稳定,无再发晕厥,出院前复查心电图显示起搏图形美观、P波与QRS波形规则、窄而对称。77岁患者在双生理性起搏支持下,P波与QRS波时限明显缩短,节律更加规律,活动耐量逐渐改善,为其长期心功能保护打下坚实基础。对高龄且多病共存的患者而言,这不仅仅是一次“装上了起搏器”,更意味着在未来漫长岁月中,每一次心跳都尽量保持在更接近自然的节律轨道上,最大程度降低房颤、心衰等风险,让生活质量“稳稳当当”。

从“保命起搏”到“双生理性起搏”:我院起搏技术再升级

传统起搏更多解决的是“有电就行”的问题——把心率拉上来、避免停搏。随着医学理念的更新,传导系统起搏(CSP)逐渐兴起,通过His束起搏和左束支区域起搏,让心室收缩更接近自然同步。而这一次,彭晖孙志军团队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将理念延伸到心房层面,通过Bachmann束起搏提升心房同步性、减少房颤风险,实现从“单维度生理”到“房室双维度生理”的升级。

“房室双传导束起搏”的成功实施,标志着北京友谊医院在心脏起搏领域,正从“救命工具”逐步走向“精准调控、长期保护”的新阶段,也为今后更多复杂心律失常和高危心衰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疗选择。

团队与医院:在创新中守护更多心脏

此次双生理性起搏的顺利开展,离不开医院在学科建设、设备投入和人才梯队方面的持续支持。心内科彭晖孙志军起搏电生理团队长期深耕在心律失常与心力衰竭领域以及起搏和射频消融领域,率先在院内开展His束起搏、左束支区域起搏等多项前沿技术;近年来又积极探索Bachmann束起搏,为心房层面的生理性调控打开新局面。

值得一提的是,团队并非仅停留在“会做”,而是在“做好、做精、做成临床循证证据”上下了很大功夫:

近5年来,团队围绕生理性起搏(包括传导系统起搏与房性生理性起搏)先后发表多篇SCI论文,从起搏参数、心功能保护、节律控制到远期预后等多个维度,系统评估新技术的安全性与有效性;

同时积极参与与CSP(传导系统起搏)起搏相关的国内多中心LEAP研究,以及Bachmann束起搏多中心研究,将临床实践中的经验沉淀为高质量的循证医学证据,在国内相关领域具有重要学术影响力。

依托这样的科研与临床双轮驱动,科室形成了从技术引进—本土创新—规范应用—证据产出的良性闭环,使每一项新技术的推广都更有底气,也更有依据。

未来,彭晖孙志军团队将继续在起搏策略个体化、心衰综合管理和房颤预防等方面不断探索创新,开展更多高质量临床研究与多中心合作,用更先进、更精准的技术,为广大心律失常和心力衰竭患者提供“安全、有效、舒适”的整体解决方案。

让心脏回到更接近自然的节律,是技术的突破,更是对生命的尊重。

(心内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