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知识
【友谊科普】验血报告中,发现嗜酸性粒细胞增高怎么办?
在热带病门诊,常常会遇到因为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增高来门诊咨询和排查原因的患者,这一数值升高的背后可能隐藏着过敏反应、寄生虫感染或是皮肤病等多种健康隐患。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增高,患者应该如何对待这个异常指标?请听北京热带医学研究所专家进行讲解。
如何发现自己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增高?
我们常在体检或者身体不舒服的时候,比如发热的情况下,进行血常规(五分类)检查。在检查中,白细胞分类除了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外,还有嗜酸性粒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其中,涉及嗜酸性粒细胞有两个指标:绝对值和百分比。因为百分比可随白细胞总数和其他白细胞成分(如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等)的比例而变化,因此,判断嗜酸性粒细胞是否增多,主要依据绝对值这个指标判断。
如何判断自己的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的程度?
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根据增高程度分为轻度(0.5~1.5)×10⁹/L、中度(1.5~5.0)×10⁹/L和重度>5.0×10⁹/L。
如何判断出现嗜酸性粒细胞增高的原因?需要排查哪些疾病?
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增高与多种疾病相关,如感染性疾病(寄生虫、真菌、结核等)、过敏性疾病、风湿免疫性疾病及肿瘤性疾病等。寄生虫感染是导致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的主要病因之一,可占所有病因中的27.20%~59.94%。因此,排查是否存在寄生虫感染是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增高患者的重要鉴别诊断方向。
从排查寄生虫感染角度,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增高的患者,建议完善大便找寄生虫卵检查和抽血检测相应寄生虫抗体。具体排查内容如下:
1、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增高合并不明原因消化道症状,包括腹痛、腹泻等,要排查大便找寄生虫和寄生虫卵,是否存在肠道感染溶组织阿米巴、粪类圆线虫、蛔虫、钩虫等情况。
2、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增高合并不明原因腹痛、不明原因肺炎、胸腔积液、肝内不明原因占位、肌痛、持续头痛等临床表现,应抽血完善旋毛虫抗体、广州管圆线虫抗体、肝吸虫抗体、肺吸虫抗体、囊虫抗体、曼氏裂头蚴抗体和包虫抗体等检测。
(1)比如最近因为吃生河鱼片,出现发热、腹痛、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增高的患者,就一定要排查肝吸虫抗体,同时腹部B超和腹部CT未必能发现早期肝脏损伤,建议完善腹部核磁。
(2)又如果吃过凉拌螺肉,出现持续头痛和发热伴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增高,要排查广州管圆线虫抗体,排查相应感染风险。
(3)另外,如果吃过凉拌蟹腿,主要是指非常小的河溪蟹的蟹肉蟹腿,出现不明原因发热、肺炎或胸腔积液伴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增高,要排查肺吸虫抗体。
(4)如果吃凉拌折耳根等水生植物,出现持续腹痛、肝内多发占位伴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增高,要排查肝片吸虫抗体。
3、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增高合并接触血吸虫疫区水源(包括国内日本血吸虫疫区,也包括工作旅游情况下接触国外如非洲、东南亚等血吸虫疫区疫水情况),要抽血查血吸虫抗体。
最后,如果考虑过敏性疾病、风湿免疫性疾病及肿瘤性疾病等,需要到变态反应科、皮肤科、风湿免疫科或血液科就诊,寻求专科帮助。
总之,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增高原因可能涉及多学科的不同疾病。寄生虫感染发展到寄生虫病,根据不同寄生虫种类和发育时间,感染到发病时间长短不一,数天到数年都有可能,早发现、早诊断至关重要。如果能及时诊断治疗,寄生虫病治愈会更简单容易,但如果发展到患者器官脏器受损,恢复就会很难很慢,甚至可能危及生命。因此,如有可疑流行病学史的患者,应尽早完善相关检查,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将疾病的苗头扼杀在摇篮里,远离寄生虫病。
(热研所 邹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