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谊新闻
外籍重症肝硬化患者在我院绝境逢生:跨国患者见证中国医疗力量
近日,一位罹患严重酒精性肝硬化且在日本被高度怀疑十二指肠恶性肿瘤的日本患者,在我院通州院区国际医疗中心迎来生命曙光。依托国家消化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平台,多学科专家团队以精准诊断能力与勇于担当精神,不仅排除了此前的“可疑恶性”诊断,更成功为其施行了亲体肝移植手术,助力患者重获新生。治疗过程得到了同行高度赞扬,并发来了感谢信。目前患者肝移植术后恢复良好,已返回日本完成十二指肠管状腺瘤切除,顺利出院。
绝境中的跨国求医之路
患者此前在日本确诊为酒精性肝硬化肝功能失代偿期,肝移植成为唯一生机。然而,术前评估时发现十二指肠占位,当地医疗机构因无法明确诊断且评估“恶性可能性大”,拒绝为该患者进行肝移植手术治疗;同时因患者营养状态差,亦拒绝为其进行十二指肠肿物切除。
面对两难困境,患者及家属怀揣最后希望,远渡重洋来到中国,慕名求助于以朱志军教授为学科带头人的北京友谊医院肝移植团队。随后,患者顺利入住国际医疗中心,开始进行肝移植术前相关检查评估和临床治疗。
精准诊断
推翻“恶性”预判
住院期间,国际医疗中心医护人员联合肝移植团队,为患者给予精准的医疗管理和高质量临床护理。针对患者病情特殊性,肝移植中心与消化中心、病理科等多学科权威专家进行了会诊。十二指肠占位性质成为手术关键,朱志军教授团队与张澍田院长团队深入分析内镜图像与病理切片,凭借丰富的临床经验,认为此前检查存在局限性,无法支持“恶性肿瘤”诊断。
为进一步明确病情,消化权威专家、我院院长张澍田与消化中心主任医师宗晔为患者进行了高精度十二指肠内镜检查,并精准获取病理组织。经检验,病理科最终确诊患者为十二指肠低级别管状腺瘤——这一良性诊断推翻了“可疑恶性”结论,为肝移植手术扫清障碍。
亲体肝移植
技术突破与生命接力
由于患者长期处于肝功能失代偿状态,随时可能发生致命性并发症,肝移植成为挽救生命的唯一选择。患者女儿自愿捐献部分肝脏,但作为青年女性,体重及肝体积远小于受者,制定手术方案难度极高。肝移植科团队依托先进的影像评估技术和丰富的手术经验,成功制定了精准的供肝切取和移植手术方案,并采用腹腔镜微创供肝获取技术,确保供者安全、减小创伤。
因涉及外籍公民亲体捐献,伦理审查与行政审批需严格遵循法律法规。经临床医生协助患者取得日本外务省身份认证资料后,友谊医院伦理委员会启动审议程序,组织法学、伦理学及移植专家论证,经医务处、北京市卫生健康委逐级审批后递交国家卫生健康委,并最终获得批复。手术当天,在肝移植团队、麻醉手术中心的紧密配合下,手术顺利完成,展现了北京友谊医院肝移植技术的国际领先水平。规范化审批流程不仅提供法律保障,更彰显中国器官移植监管体系国际公信力。
重症肝病科保驾护航
助力全面康复
术后,患者转入重症肝病ICU病房。因术前存在营养不良、凝血功能障碍、高氨血症及感染等复杂合并症,治疗面临巨大挑战。重症肝病科孙丽莹主任团队制定个体化支持治疗方案,通过精准器官功能维护、感染控制与营养支持,帮助患者逐步克服多重并发症,最终实现顺利康复。
这位患者曾被判定“恶性可能大”“不宜移植”。在我院多学科团队(国际医疗中心、消化中心、病理科、肝移植中心、重症肝病中心、麻醉手术中心等)通力协作与精准施治下,供、受者均恢复良好。
患者在肝移植术后回到日本接受了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对十二指肠管状腺瘤进行了根治性切除。已顺利出院。
患者及家属对医院专家们精湛的医术、严谨的态度以及勇于挑战复杂病例的精神表达了深深的感激,日本医生盛赞中国医疗技术的高水平与国际医疗服务的卓越。
我院以专业与担当,为生命创造奇迹,再次彰显中国医疗的国际影响力。
(宣传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