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院召开推进科技创新转化高质量发展专题会 科学研究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科研教学 >>科学研究 >>科研动态

科学研究

联系方式

  • 西城院区

    北京市西城区永安路95号

    010-63138585

  • 通州院区

    北京市通州区潞苑东路101号院

    010-80838585

  • 顺义院区

    北京市顺义区友谊南街1号

    010-81608585

科研动态

我院召开推进科技创新转化高质量发展专题会

字号: + -

20250904-2.jpg

科技创新转化是推动医院从“跟跑”到“领跑”的关键引擎,也是落实健康中国战略、服务首都功能定位的必然要求。为了推动创新转化氛围,促进科技创新转化高质量发展,近日,我院召开了“推动创新、凝聚人才、发展新质生产力”院士讲堂暨推进科技创新转化高质量发展专题会。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振常、北京积水潭医院副院长于洋、北京朝阳医院眼科主任陶勇、武汉奥绿新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首席技术官孙云在会上分享了科技创新转化工作经验和体会。我院领导班子成员、中层干部、青年人才、科研骨干参加了大会。大会由我院副院长李鹏主持。

我院党委书记谢向辉代表医院党委对莅临现场的院士与各位嘉宾表示衷心感谢。他表示,科技创新转化是友谊医院实现高质量发展、服务首都功能定位的核心引擎。对于进一步推动医院创新转化工作,谢向辉提出三点要求:一是要提高站位、服务大局,将科技成果转化深度融入“十五五”学科与科室发展规划,找准团队在创新链和产业链中的定位;二是要坚持临床问题导向,加快构建以临床需求为引领,科研攻关为支撑,产业转化为目标,反哺科研为闭环的全链条的新体系;三是要深化改革、优化生态,进一步强化成果转化办公室的统筹与服务职能,让每一位勇于探索的医者都不是“孤军奋战”,共同营造敢于创新、善于转化的医院文化。

医院党委副书记、院长张澍田介绍了医院推进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的战略举措。他强调,要积极响应国家关于加快生物医药创新发展的号召,聚焦新靶点、新机制等前沿领域,加强科研攻关与人才培养。目前,医院正通过优化“三区一部”功能布局,促进临床、科研与产业协同,构建“北京医谷”转化平台,全力打通研发至市场的转化链条。面对“十五五”新机遇,友谊医院将主动融入国家生物经济规划,提升核心竞争力。他鼓励科研骨干和青年人才把握机遇、深入交流,共同构建临床需求驱动产业创新的“友谊模式”。

王振常院士系统分享了医学影像技术从创新到临床精准化应用的实践路径。他从全链条创新的角度出发,阐述了新时代医学影像体系的重构思路,并以微米级骨质CT的研发为例,生动回顾了从问题发现、方案确立、临床应用到最终形成新征象、新标准及新体系的完整历程与深刻思考,为科研与临床工作者提供了重要的经验借鉴和创新启示。

于洋副院长系统介绍了北京积水潭医院在医工研发领域的科技创新路径,包括形成医工企联合转化的“ 三元素- 三循环” 机制,搭建临床需求驱动的手术机器人转化创新平台,在机器人关键技术研发、个性化3D打印技术应用、人工智能辅助诊断等领域多点布局,构建“ 医产学研” 转化闭环,高质量推进国家骨科医学中心建设。

陶勇主任聚焦眼科精准医疗领域的成果转化,从临床专家、科学家、创业者的多维角度,分享了其团队在炎症性眼底病方面创新转化的进展,并坦诚回顾了自身从临床向产业化迈进过程中的心路历程,既得益于本单位的制度突破与支持,也离不开对“合规问题、路径问题、运行问题”的反复思考与审慎把握,为同行们打开新思路提供了宝贵经验。

孙云首席技术官则从企业视角出发,以多个来源于临床医生的从“0”到“1”典型转化案例为出发点,生动论述了临床工作人员在创新转化中的角色定位以及在打通“概念验证-中试熟化-注册上市”关键环节中所面临的困难与外部合作契机,又以医药领域合同研发生产组织(CDMO)服务形成的医疗产品案例为落脚点,清晰阐述了转化全流程实现路径。

此次专题会的成功举办,为我院深化科技创新转化凝聚了共识、拓展了思路、注入了动力。未来,医院将以产业转化为根本动力,紧扣患者可及与产业经济可持续发展脉搏,筛选和凝练支撑医院高质量建设的重大临床需求,以科技创新为加速手段,开展源头性、颠覆性科学研究,在高质量医学创新中肩负起“做主体、起主导、当主帅”的历史使命,为建设“健康中国”贡献更多“友谊力量”。

(成果转化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