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知识
【友谊科普】麻翻你的“牛奶”——丙泊酚的前世今生
“流行音乐天王”迈克尔·杰克逊(Michael Jackson)因过量使用某种形似“牛奶”的物质,于2009年不幸离世。虽然这起轰动全球的事件已经过去了15年,但是,“牛奶”也彻底进入了普通大众的视野。之前,“韩国某位顶流影帝涉嫌吸毒”的消息也一度冲上热搜。在医疗美容、娱乐行业发达的韩国,打“牛奶针”已是娱乐圈流行的行业内幕。其实,这个让明星们翻车的“牛奶”,是一种乳白色外观的静脉麻醉药——丙泊酚(Propofol),又称异丙酚、“失忆奶”“乳针剂”。丙泊酚的滥用问题屡见不鲜,也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丙泊酚是一种烷基酚类有机化合物,化学名为2,6-二异丙基苯酚,化学式为C₁₂H₁₈O。它是一种快速强效静脉麻醉药,起效迅速,诱导平稳,作用时间短暂,代谢快,无蓄积,有镇静、遗忘等作用。常用于各类手术的麻醉诱导、麻醉维持,以及重症、带呼吸机通气患者的镇静,特别是各类门诊、短小手术的无痛诊疗。简单来讲,丙泊酚这种短效麻醉药入睡、苏醒快,排出完全,副作用极小,深受广泛青睐。
近代麻醉起源于19世纪40年代。在乙醚经典麻醉之后,经历了近130年,麻醉领域终于迎来了一场变革性药物——丙泊酚。这就不得不提及一位苏格兰科学家——2018美国拉斯克奖获得者——约翰(伊恩)·贝尔德·格伦(John(Iain) Baird Glen)。格伦于1968年获得兽医资格,在兽医医院任教并负责麻醉。1972年,格伦加入了英国最大的化工产品生产企业——帝国化学工业公司(Imperial Chemical Industries,阿斯利康公司前身)制药部门的麻醉项目。通过坚持不懈的探索和改进,1973年,格伦率先从3000多种化合物中发现了2,6-二异丙基苯酚的麻醉活性和潜在优势。但是,纯的2,6-二异丙基苯酚具有高度亲脂性,很难溶于水。如何找到良好的配方溶剂,使其应用变得更加“完美”,成了格伦追求的目标。在尝试了无数次失败,甚至被迫停止实验的经历后,格伦最终确定了一种由精制大豆油和卵磷脂组成的脂肪乳溶剂。丙泊酚也正是基于这种均匀又稳定的脂肪乳,华丽转身为乳白色的“牛奶”,从此在麻醉医疗领域经久不衰。1986年,丙泊酚获得欧洲药品管理局(EMA)等监管部门批准,可以用于临床麻醉诱导和维持。1989年,美国食品药物管理局(FDA)也批准了丙泊酚的上市。1996年,丙泊酚进入中国市场,目前是我国应用最广、市场份额最大的麻醉药。世界卫生组织评价“世界上有上亿人受益于这种药物”,并于2016年将其列入《基本药物标准清单》。
丙泊酚为烷基酚类的短效静脉麻醉药,静脉注射人体后,很容易透过血脑屏障,达到中枢神经系统的药物浓度。其作用于神经元细胞蛋白受体,40秒内可产生睡眠状态,麻醉迅速且平稳。但其全身麻醉的药物作用机制,一直是困扰麻醉学科发展的谜团。2006年,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将“优秀科研奖获得者”称号授予英国帝国理工学院生物物理学、麻醉学教授尼古拉斯·彼得·弗兰克斯(Nicholas P. Franks)。弗兰克斯教授在探索全身麻醉药作用机制方面做出了惊人的贡献,40余年来一直是该方面的权威。他提出的全身麻醉药蛋白受体(靶位)作用假说,猛烈的抨击了以往普遍认为的生物膜脂质扰乱理论。
丙泊酚的中枢神经系统麻醉作用机制,通常包括抑制性神经传递作用的增强和兴奋性神经传递的降低。中枢神经系统抑制性受体主要分:γ-氨基丁酸(γ-aminobutyric acid,GABA)受体和甘氨酸(glycine,Gly)受体。一方面,GABA受体分A型和B型,在中枢神经系统内广泛分布,激活后,发挥抑制性作用。丙泊酚能够增强γ-氨基丁酸A型(GABA-A型)受体的功能反应,导致神经元兴奋性降低;而激活GABA-B型受体,又可以促进丙泊酚的麻醉作用。另一方面,甘氨酸受体在脊髓和脑干的含量特别高,对许多全麻药物均较敏感,导致神经元兴奋性降低。丙泊酚可以增大抑制性突触后电流,降低神经元兴奋性,起到全麻效应。另外,中枢神经系统兴奋性神经传递主要借助谷氨酸,这一含量最高、分布最广、作用最强的兴奋性神经递质。丙泊酚可作用于谷氨酸能受体,抑制谷氨酸的释放,从而抑制兴奋性突触传递,调节神经传递,发挥麻醉作用。
丙泊酚在肝脏中主要经过与葡萄糖醛酸结合代谢,清除率为2.83L/kg,血浆蛋白结合率97%〜98%,代谢物由尿排出,通常34〜60分钟可恢复。虽然丙泊酚半衰期仅为1.8〜8.3分钟,麻醉恢复迅速,但其对循环系统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可出现血压降低、恶心呕吐、头痛等不良反应;特别是对呼吸系统的抑制作用,可出现暂时性呼吸停止,导致窒息,甚至死亡。迈克尔·杰克逊正是由于注射过大剂量的丙泊酚,没有进行呼吸监测,也未提供有条件的呼吸支持,最终因呼吸抑制、心搏骤停而去世。
虽然我国目前未将丙泊酚列入毒品行列,也不在麻醉精神类药品的管制目录中,但实际上,丙泊酚除了麻醉、催眠、镇静作用外,还有一个重要作用,就是神经精神作用导致的药物成瘾,如丙泊酚导致的兴奋、欣快感、性幻想、飘飘欲仙、美梦等。部分患者为了追求丙泊酚的精神刺激作用而滥用丙泊酚,最终导致心理依赖,甚至成瘾,无法自拔!为了减少这些兴奋和欣快感,临床麻醉时,会同时应用咪哒唑仑之类的静脉麻醉药来对抗丙泊酚的神经精神作用,并产生遗忘作用。滥用成瘾的原因包括中枢神经系统抑制剂依赖、心理因素、身体因素、药物因素、抵抗力下降等。
总之,丙泊酚涉及麻醉的使用,也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这种看似普通的“牛奶”,不仅仅是一种静脉麻醉药,而且存在药物滥用风险。应根据药理特性、人群特点、病情、体质、过敏史等进行个体化应用,密切监测生命体征及并发症,做到安全使用。医务人员和普通大众都应该认识和普及药物相关作用和风险,在专业知识的指导下,保障公共健康和生命安全。
(麻醉手术中心 卢海洋)
下一篇: 【友谊科普】积极面对肝硬化,提高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