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谊新闻
【友谊护理文化周】友谊护理展锋芒,十佳护士领航向
在第114个“5.12”国际护士节即将翩然而至的美好时节,我院的护理工作者们以专业与温情为笔,书写出护理工作的精彩篇章。为表彰先进、树立典范,推动全院护理服务质量再上新台阶,我院护理部于近日遴选出了年度“十佳护士”。他们在平凡岗位上书写着不平凡的坚守,用服务创新与人文关怀的双重力量,诠释着新时代南丁格尔精神的深刻内涵。让我们走近这些守护生命的“提灯者”,学习他们的动人事迹。
管理之星
艾庆巍
作为首都急诊护理领域的资深管理者,她是急诊战场上的“管理先锋”,深耕急诊35年,以专业与智慧铸就护理管理典范。面对非典疫情、奥运保障、援鄂抗疫的考验,她始终冲锋在前,用行动诠释责任担当,曾荣获“北京市三八红旗手”“北京市优秀共产党员”等称号。作为护士长,她推行精细化管理,实施病区闭环管理模式,有效提升护理质量与安全。她言传身教带团队,既培养专业技能,更传承奉献精神,形成独具特色的急诊护理人才梯队,以"管理赋能"持续推动急诊护理高质量发展,让团队在急诊救治中始终保持高效战斗力。
范凡
他是护理管理的创新典范,斩获“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记功”“抗疫之星”等多项荣誉,多次荣膺“年度服务标兵”。他不断创新工作模式,任住院服务中心护士长期间率先改革,打造入院、检验、转运、随访一站式服务体系,实现人力成本优化与效率双提升。在顺义院区开业后,承担门诊分诊管理工作时期,又引入6S管理法完成门诊标准化建设,打造“门诊护理一体化”模式,深度融合信息化技术与服务流程,以人文管理凝聚团队,彰显新时代护理管理者的卓越智慧与责任担当。
专业之星
赵荣荣
作为神经内科病房护士长,她扎根临床十六载,将专业智慧融入每一处护理细节。针对卒中患者,她主导构建“医护康一体化”管理模式,从急性期救治到康复期干预全程把关,确保护理服务无缝衔接。凭借专科护士的专业素养,开设脑血管病护理咨询门诊,为患者提供个性化健康指导。其主持的《安全步态和认知康复》项目,不仅斩获国家级、市级荣誉,更惠及千余名患者。她以扎实的专业知识、丰富的临床经验和温暖的人文关怀,为患者筑起生命健康的坚实防线,成为神经专科护理领域的标杆。
刘春雨
他是急诊室的男护士,以钢铁意志与精湛技术勇挑重担。作为重症护理尖兵,他在急诊病房短时间内成功开展血液净化等核心技术,突破CRRT临床应用难题,为急危重症患者开辟生命通道。他将科研创新深度融入临床实践,科研科普双轮驱动,获得国家级、市级、院级多项荣誉,在中华及北京护理学会发表多篇科普佳作,发表核心期刊论文2篇。以循证思维优化护理路径,用技术革新筑牢生命防线,在与死神的较量中,彰显现代男护士的硬核专业实力。
隗公鹤
她是心血管中心的“科普小达人”,凭借“多维专业能力”淬炼出护理尖兵的本色。她拥有扎实的专业功底,在心肺复苏、学术演讲等临床技能竞赛中屡获佳绩。怀揣着对护理科普的热忱,她将晦涩的专业知识转化为通俗易懂的大众语言,制作的科普视频揽获1项国家级、2项市级及2项院级奖项,2篇科普图文荣登北京护理学会平台,还参编了科普书籍《奇妙的血管旅行》。她以可视化宣教革新健康传播模式,既在临床一线守护心血管患者的生命健康,又通过科普工作架起了专业与大众之间的沟通桥梁,生动诠释了护理专业的力量。
教学之星
张晨
她始终践行“学生中心”理念,以因材施教的匠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与创新思维。作为护理教研室的秘书,她精心组织督导本专科临床实践课程,全力推动临床护理学系建设与师资队伍发展。凭借出色的教学实力,她荣获“优秀授课教师”称号。教学之余,她潜心教研创新,主持及参与教育教改课题4项、第二课堂1项,作为参与人获得2024年度首都医科大学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这位白衣园丁,以智慧革新护理人才培养模式,用创新点亮护理教育的璀璨星空。
朱佳
自2018年肩负新护士规范化培训重任,她秉持“师道匠心”,创新“互联网+情景模拟”教学模式,打破传统培训时空限制。七载耕耘不辍,她在三个院区完成了千余名新护士的带教工作,构建标准化联络员体系,实现跨院区同质化管理。她打造的“云端课堂+实景考核”双轨制,让学习触手可及。她以信息化驱动教学变革,年均组织数十场理论与技能培训考核。2024年在市医管中心规培考试中,医院312名考生通过率100%,平均分达90.55分,为护理人才培养注入强劲创新动能。
未来理之星
王斗
作为老年医学科的青年护理骨干,她以创新思维为笔,在护理领域描绘精彩篇章。她主持的护理服务改善项目,先后在院级与国家级擂台赛中斩获大奖;科研之路上,她勇攀高峰,主持1项局级课题,参与2项局级研究,并发表4篇核心期刊论文。秉持“专业与温度并重”的理念,她用精湛技术呵护老年患者的健康,以暖心服务提升患者就医体验。作为护理行业的“未来之星”,她正以青春之姿,在守护生命的征程中书写新时代白衣天使的使命担当。
刘雨安
在危重症护理一线,她以专业为刃,用精湛技术成功挽救百余名患者生命,以高度责任感与过硬的专业素养赢得多方赞誉。在科研道路上,她笔耕不辍,以第一/通讯作者发表8篇核心论文,为临床实践提供了坚实的循证依据;她两度荣获中华护理学会科技奖,1项实用新型专利更实现了临床与科研的深度融合。未来,她将继续秉持临床实践与科研创新双轨并行的理念,用青春与智慧点亮护理事业的未来之光。
(护理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