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谊新闻
【战“疫”手记】我的别样战“疫”之旅
2020年春,一场突然袭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席卷全国,医院成了没有硝烟的战场,而我们医务工作者也责无旁贷的成了抗击肺炎、守卫人民群众健康的战士。
面对疫情,我院组成临时发热门诊医疗梯队,我主动报名,并有幸成为了我院西城院区第五批发热门诊医疗队的一员,进入到抗击疫情的一线,贡献自己的力量。其实我觉得我们谈不上“逆行”,因为自从穿上白衣的那天起,病魔就是我们的敌人,哪里有疾病哪里就是我们工作的地方,这是我们的职责所在。因此对我来说,这次宝贵的战“疫”经历并不是“逆行”,而是一次别样的“旅行”。通过这次“旅行”,我收获了很多。
精神之旅
遥想2003年“非典”之时,我还只是一个刚刚进入医学院的学生,对抗击疫情的认识还停留在电视报道中。那时看到北京佑安医院、小汤山医院的医务人员穿着隔离服给患者诊治,并没有体会到其中的辛苦。而当自己工作在发热门诊一线时,才知道其中的不易。这两周在发热门诊的工作,对我的体力、脑力、精神都是一种考验。
首先要面对的就是缺氧。系上N95口罩,穿上防护服,戴上护目镜,全套装备配齐时会感到强烈的憋闷,甚至窒息感。前几个班我很不适应,用鼻子呼吸根本提供不了足够的氧气,只能用嘴呼吸,下了班手指都是紫色的,鼻子会被口罩托压破。几个班过后,我才适应了这种缺氧状态。其实,从小我就有过敏性哮喘,来之前我还很担心自己会哮喘发作,或者不适应缺氧,现在看来这些担忧都是多余的。如果没有此次疫情,作为外科医生的我可能永远不会有穿隔离服的经历。
其次就是工作强度大。在发热的门诊工作虽然只有2周,但我们没有周末休息。上4小时班,休12小时,再接着上班,几个班下来,昼夜颠倒,每天都像在环球旅行,不停地倒时差。下班休息的12小时基本上都是在吃饭睡觉中度过。
上班的时候,我们要起到筛查的责任,不能轻易放走任何一个可疑患者,精神要高度集中,时刻绷紧严格筛查这根弦。每一个患者前来就诊,我都要详实地询问流行病学史,特别是国外旅居史和确诊患者接触史;做好防护的情况下近距离对患者进行咽拭子检查;阅读血常规和胸部CT结果,拿不准的情况下请示上级医生,做到“万无一失”。
经过发热门诊的历练,我觉得自己抗压能力、抗疲劳能力都有增强,这是在普通日常的工作中很难得到的。
友谊之旅
在发热门诊工作的两周中,医疗、护理、药剂、放射等岗位的所有人员,都是统一住在医院安排的隔离生活区。这里的生活有些枯燥,但是在有限的交流里,我和其他队员们还是会相互了解,互相照顾,互相鼓励,我们就像生活在一个大家庭中。如果没有发热门诊的工作,我们之中很多人就不会有机会熟识,但经过两周的“抗疫战斗”,大家真的像在硝烟弥漫的战壕里一样,建立了深厚的革命友谊。
大家来自不同的科室,专业方向不同,我们在专业上可以互相沟通交流。在生活中,我们也会互相关照。发热门诊为了保证通风,不能关窗户,当时赶上一波冷空气袭来,气温骤降。值夜班时,我被冻得手脚冰凉,不太好受。看到我冻得发抖的样子,我的搭档便拿出了她的暖宝宝给我,帮我抵御寒冷,保护健康。有一次,正好赶上我们一位“战友”过生日,我们特意为他庆祝,送去我们的祝福,让他在发热门诊度过了一个难忘的生日。
在发热门诊的“两周之旅”是我从医生涯,甚至人生中的一次难得而宝贵的经历,是一次克服恐惧、磨炼意志、升华精神的过程。如果不是此次新冠肺炎疫情,很难想象身为外科医生的我会有穿上隔离服,工作在抗疫最前线的一天。在工作期满之际,我觉得我完成了来发热门诊前给自己订下的目标:在最基层的医疗岗位做好北京城市守门人,不漏掉任何一名可疑患者,用我的付出,换回广大北京居民可以每天安心回家。(苏 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