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动态

《胃肠病学》前沿速递——第5期:回盲部切除术可改善早期克罗恩病患者的长期预后

发布时间:2023-10-01 17:49:00 浏览次数:
字号:
+-14

引言

《胃肠病学》(Gastroenterology)是美国胃肠病学会(American Gastroenterology Association,AGA)的官方杂志,是国际消化病学领域的顶级学术期刊,提供了胃肠病学基础和临床研究的最新和权威报道。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是国家消化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和消化健康全国重点实验室依托单位,是AGA在中国唯一官方指定授权发布《胃肠病学》杂志翻译的单位。

每月两期,一起了解胃肠疾病学术前沿信息!

图片22.jpg

图片23.jpg

第5期

回盲部切除术可改善早期克罗恩病患者的长期预后

与抗肿瘤坏死因子治疗相比,回盲部切除术可改善早期克罗恩病患者的长期预后:一项基于人群的队列研究

背景与目的:

早期克罗恩病(Crohn’s disease, CD)治疗包括抗肿瘤坏死因子(anti-tumor necrosis factor, TNF)药物,而回盲部切除术(ileocecal resection, ICR) 则用于治疗复杂CD或治疗失败的患者。本研究比较了ICR和抗TNF作为回盲部CD初始治疗的长期预后。

方法:

在丹麦全国登记系统中,对2003-2018年间诊断为回肠或回盲部CD,并在诊断后1年内接受ICR或抗TNF治疗的患者进行分析。主要观察指标是由以下至少1项构成的复合结局:CD相关住院、全身性皮质类固醇使用、CD相关手术和肛周CD。进行了校正的Cox比例风险回归分析,并确定了ICR或抗TNF作为初始治疗后的累积风险。

结果:

在16443例CD患者中,1279例符合纳入标准(45.4%接受ICR治疗,54.6%接受抗TNF治疗)。ICR组有273例患者(发生率为110/1000人年)和抗TNF组有318例患者(发生率为202/1000人年)出现复合结局。与抗TNF组相比,ICR组的复合结局风险降低了33%(aHR 0.67; 95%CI 0.54-0.83)。ICR与全身皮质类固醇使用和CD相关手术的风险降低有关,但与其他次要结局无关。ICR后5年应用免疫调节剂、抗TNF治疗、后续行CD相关手术或无治疗的患者比例分别为46.3%、16.8%、1.8%和49.7%。

结论:

这些数据表明,ICR可能在回盲部CD患者中发挥一线治疗作用,并挑战了目前将手术治疗留给对于药物难治性或不耐受的复杂CD患者的模式。然而,鉴于观察性数据的固有偏倚,本研究结果应在临床决策中谨慎解读和应用。

图片24.jpg

图片25.jpg

图1. 在诊断1年内接受ICR或抗TNF治疗为初始治疗的CD患者中,复合结局(包括CD相关住院、全身皮质类固醇使用、CD相关手术和肛周CD)的累积发生率。

图片26.jpg

图2. ICR作为初始治疗后,应用不同药物(抗TNF或免疫抑制剂)治疗、手术治疗和无治疗的累积发生率。

图片27.jpg

图3. 抗TNF作为初始治疗后,应用不同药物(转换其他生物制剂)治疗、手术治疗和继续抗TNF治疗的累积发生率。

亮点与启示

这是基于长期随访的,对新诊断的回肠和回盲部CD患者的早期ICR与抗TNF治疗比较的第一个真实世界研究。值得注意的是,早期CD以ICR作为初始治疗与药物治疗失败后再行ICR是完全不同的,后者被认为是一种不利的结果,而前者则不是。本研究发现,与抗TNF治疗相比,ICR作为早期回肠和回盲部CD的初始治疗方法可改善长期预后,并且有相当一部分患者在ICR后5年无需接受任何药物治疗,提示ICR可能作为回盲部CD患者的一线治疗方法。

本研究的优势包括全国性的、基于人群的CD患者队列、大样本量、根据病理学确定的疾病部位及长达23年的前瞻性随访。同时对相关协变量进行校正,并进行了分层分析和敏感性分析,及倾向得分加权分析,证实了研究结果的可靠性。

近50%以ICR作为初始治疗的患者术后5年内不需要接受药物治疗。这意味着,某些CD患者可通过ICR达到“治愈”作用。识别这部分患者的临床特征,以及对其生物样本进行分子标志物研究将有助于实现个体化治疗。

延伸阅读

图片29.jpg

Early Ileocecal Resection for Crohn’s Disease Is Associated With Improved Long-term Outcomes Compared With Anti-Tumor Necrosis Factor Therapy: A Population-Based Cohort Study

译者简介

译者:朱思莹

图片28.jpg

医学博士,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消化内科主治医师。担任海峡两岸医药卫生交流协会消化病学分会IBD学组委员,中国医药教育协会肿瘤临床科研创新发展专业委员会委员,Journal of Translational Internal Medicine青年编委。入选北京市医管局青苗计划等多项人才计划。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等多项科研课题,在国际、国内学术期刊发表论文10余篇,多次在APDW等国际国内学术会议做汇报交流。研究方向:炎症性肠病与肠道菌群。

审核:施海韵

图片-7.jpg

医学博士,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消化内科副主任医师,副教授,青年博导。北京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肠道疾病专业副召集人,北京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青年论坛副召集人。入选北京市优秀青年人才、北京市科技新星计划等多项人才计划。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首都临床特色应用研究等多项科研课题。在国际、国内学术期刊发表论文30余篇,多次在DDW、APDW等国际国内学术会议做汇报交流并获青年研究者奖。主要研究方向:炎症性肠病、结直肠肿瘤与肠道微生态。

总审核:张澍田

图片-8.jpg

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院长,消化健康全国重点实验室主任,国家消化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主任,国家临床医学协同研究创新联盟秘书长,中国医院协会第三、四届副会长,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学分会第七届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第九届副主任委员,北京医学会消化内镜学分会第六届主任委员,北京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第十届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消化医师分会第四、五届会长,亚太消化内镜学会第六、七届委员,世界华人消化医师协会第一届会长,中华消化内镜杂志主编,中华消化杂志副主编,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副主编。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消化中心简介

图片-9.jpg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消化中心以食管、胃肠及肝胆胰腺疾病的内镜介入(微微创)诊断与治疗为特色,国内领先、国际知名。是消化健康全国重点实验室、国家消化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国家重点临床专科、北京市消化疾病中心,是首都医科大学消化健康学院挂靠单位。由消化一、二、三科、消化内镜中心(全球20家最卓越之一)和消化实验室组成,共有医生88人、科研人员12人、科研辅助人员15人、护士94人。西城院区位于首都核心区(前门南、天坛西),通州院区位于北京城市副中心,顺义院区位于首都机场附近的后沙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