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动态

《胃肠病学》前沿速递——第6期:唾液来源的细胞外microRNAs可用于食管癌的早期诊断和预后判断

发布时间:2023-10-16 17:36:06 浏览次数:
字号:
+-14

引言

《胃肠病学》(Gastroenterology)是美国胃肠病学会(American Gastroenterology Association,AGA)的官方杂志,是国际消化病学领域的顶级学术期刊,提供了胃肠病学基础和临床研究的最新和权威报道。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是国家消化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和消化健康全国重点实验室依托单位,是AGA在中国唯一官方指定授权发布《胃肠病学》杂志翻译的单位。

每月两期,一起了解胃肠疾病学术前沿信息!

图片-1.jpg

图片-2.jpg

第6期

唾液来源的细胞外microRNAs可用于食管癌的早期诊断和预后判断

背景与目的:

早期检测食管鳞癌(esophage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ESCC)有助于其治愈性治疗。本研究的目的是建立一种来源于唾液细胞外囊泡和颗粒(extracellular vesicles and particles,EVPs)的microRNA(miRNA)诊断模型,用于ESCC的早期识别和预后判断。

方法:

在预实验队列(n=54)中使用miRNA基因芯片检测EVPs中miRNA的表达。用界值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receiver operator characteristic curve,AUROC)和LASSO(least absolute shrinkage and selection operator)回归分析法寻找区分ESCC患者和健康对照的miRNA。使用定量逆转录PCR,在发现队列(n=72)和细胞系中检测候选miRNA在唾液EVP中的表达量。基于生物标志物的预测模型来源于训练队列(n=342),并在内部队列(n=207)和外部队列(n=266)中进行验证。

结果:

基因芯片鉴定出7个miRNA可用于区分ESCC患者和健康对照。因其中一个miRNA不能在发现队列和细胞系中稳定检出,因此其他6个miRNA组成了一个诊断组合。该组合可准确辨别训练队列中处于各分期的ESCC患者(AUROC=0.968),并在2个独立队列中得到验证。值得注意的是,该组合在训练队列(AUROC=0.969,敏感性=92.00%,特异性=89.17%),内部验证队列(敏感性=90.32%,特异性=91.04%)以及外部验证队列(敏感性=91.07%,特异性=88.06%)中均可有效识别早期(I/II期)ESCC患者。此外,基于该组合建立了预后分析模型,该模型可有效预测无进展生存期和总生存期都较差的高风险病例。

结论:

基于唾液EVP的6个miRNA可以作为ESCC早期诊断和风险分层的无创生物标志物。

图片-3.jpg

图1. 图文摘要

图片-4.jpg

图2. 6个miRNA在ESCC中的表达水平以及不同miRNA组合在训练队列中的AUROC (a, miR-1972; b, miR-4274; c, miR-4701-3p; d, miR-6126; e, miR-1268a; f, miR-4505)

研究者说

我国是食管癌的高发地区,其中90%以上为食管鳞癌,然而大部分食管鳞癌患者在确诊时已是晚期,5年生存率不足20%。早期食管癌患者经过内镜等微创手术可有效治疗,5年生存率达90%以上。因此实现食管癌的早诊早治是肿瘤防治的关键。

基于细胞外囊泡的液体活检不仅无创、有效,而且可以为食管癌早期发现和预后判断提供可靠的标志物。本研究发现的唾液细胞外囊泡和颗粒miRNA可以准确检测早期食管鳞癌,并有效预测预后不良的高风险病例。

本研究中包含6个microRNA的组合可作为食管鳞癌高危人群的无创筛查标志物,实现食管鳞癌的早期诊断,具有影响临床食管早癌筛查策略的潜力。此外,该组合有助于对患者进行风险分层,在临床上实现个体化治疗,为提高患者预后提供了有价值的工具。

延伸阅读

图片-5.jpg

Salivary Extracellular MicroRNAs for Early Detection and Prognostication of Esophageal Cancer: A Clinical Study

译者简介

译者:刘思

图片-6.jpg

理学博士,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消化内科副研究员,担任中国卫生信息与健康医疗大数据学会第一届消化诊疗产业工作委员会理事,以第一作者/通讯作者发表SCI 7篇,单篇最高影响因子12.4分,主持国自然青年基金1项,十四五重点研发计划课题子任务1项;入选2021年度北京市科协托举人才项目。研究方向:消化系统早癌的分子机制以及炎症性肠病免疫调控分子机制的研究。

审核:施海韵

图片-7.jpg

医学博士,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消化内科副主任医师,副教授,青年博导。北京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肠道疾病专业副召集人,北京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青年论坛副召集人。入选北京市优秀青年人才、北京市科技新星计划等多项人才计划。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首都临床特色应用研究等多项科研课题。在国际、国内学术期刊发表论文30余篇,多次在DDW、APDW等国际国内学术会议做汇报交流并获青年研究者奖。主要研究方向:炎症性肠病、结直肠肿瘤与肠道微生态。

总审核:张澍田

图片-8.jpg

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院长,消化健康全国重点实验室主任,国家消化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主任,国家临床医学协同研究创新联盟秘书长,中国医院协会第三、四届副会长,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学分会第七届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第九届副主任委员,北京医学会消化内镜学分会第六届主任委员,北京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第十届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消化医师分会第四、五届会长,亚太消化内镜学会第六、七届委员,世界华人消化医师协会第一届会长,中华消化内镜杂志主编,中华消化杂志副主编,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副主编。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消化中心简介

图片-9.jpg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消化中心以食管、胃肠及肝胆胰腺疾病的内镜介入(微微创)诊断与治疗为特色,国内领先、国际知名。是消化健康全国重点实验室、国家消化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国家重点临床专科、北京市消化疾病中心,是首都医科大学消化健康学院挂靠单位。由消化一、二、三科、消化内镜中心(全球20家最卓越之一)和消化实验室组成,共有医生88人、科研人员12人、科研辅助人员15人、护士94人。西城院区位于首都核心区(前门南、天坛西),通州院区位于北京城市副中心,顺义院区位于首都机场附近的后沙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