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谊科普】关注儿童肥胖 助力健康人生 友谊博览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友谊博览 >>健康教育 >>健康知识

友谊博览

联系方式

  • 西城院区

    北京市西城区永安路95号

    010-63138585

  • 通州院区

    北京市通州区潞苑东路101号院

    010-80838585

健康知识

【友谊科普】关注儿童肥胖 助力健康人生

发布时间:2022-09-14 浏览次数:
字号: + -

肥胖已经成为全世界范围内日益严重的健康问题。近年来,我国儿童超重和肥胖率持续上升。1991年-1995年,我国儿童超重比例是5%,而2011年-2015年,超重比例上涨至11.7%。我国肥胖儿童的比例也从1.7%上涨了4倍,达到6.8%。在《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年)》中提到,我国6-17岁儿童超重和肥胖率达到19%,6岁以下儿童超重和肥胖率达到10.4%。所以肥胖已经成为危害我国少年儿童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今天,我院儿科副主任医师姚艳青就来给您说说儿童肥胖相关的健康知识。

儿童肥胖的危害

肥胖可以导致多个系统疾病的高发,比如高血压、高血脂、心脏结构异常、动脉硬化等心血管疾病、糖尿病、代谢综合征等内分泌疾病。肥胖还可以诱发儿童性早熟,影响儿童身高。由于肺通气功能下降,容易患呼吸系统的疾病,如呼吸睡眠障碍,支气管哮喘等。因为社会歧视,肥胖儿童还往往会出现自卑、孤独、胆小、抑郁等心理问题。

儿童肥胖对于成年后的健康具有深远的影响。超重或肥胖儿童成年后发生高血压的风险是正常体重儿童的3.9倍,发生糖尿病的风险是正常儿童的2.7倍,发生代谢综合征的风险是正常儿童9.5倍,因此,儿童肥胖是需要引起整个社会关注的重要问题。

什么是儿童肥胖

肥胖是由多因素引起的能量摄入超过消耗,导致体内脂肪积聚过多、体重超过参考值范围的营养障碍性疾病。

年龄≥2岁的儿童通常使用体质指数(body mass index, BMI)来进行肥胖的诊断。BMI=体重(kg)/身高(m2),当年龄与BMI对应的百分位数位于85%~95%范围,则说明孩子有超重风险;当年龄与BMI对应的百分位数≥95%,则诊断为肥胖。

引起儿童肥胖的病因

遗传因素:孩子肥胖发生的年龄越小、越严重,那么表明遗传因素导致的可能性越大。研究证实,如果父母都是肥胖患者,他们子女肥胖的发生率在70%~80%;父母一方是肥胖患者,子女肥胖的发生率在40%;双亲都不肥胖,子女肥胖发生率在10%~14%,所以遗传因素在肥胖发生过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环境因素:包括食物选择环境、身体活动环境、父母不良饮食环境和生活习惯、内分泌干扰物的暴露等。

其他因素:包括内分泌代谢疾病(库欣综合征、甲状腺功能低下、生长激素缺乏症、性腺功能减退、高胰岛素血症、多囊卵巢综合征等);体内环境(肠道菌群变化,如拟杆菌属减少);药物因素(糖皮质激素、抗癫痫和抗精神疾病药物);精神心理因素(精神创伤或心理异常等可导致儿童过量进食)。

儿童肥胖的治疗

生活方式干预:包括饮食调整,适当身体活动,睡眠干预。

饮食的调整要保证饮食结构均衡,减少饱和脂肪和反式脂肪的摄入,提高不饱和脂肪的摄入;减少高脂、高钠、高糖或深加工的食品;避免进食速度过快。同时,不建议在短期内(<3个月)快速减重。

适当运动。2017年“中国儿童青少年身体活动指南”中指出,正常体重6-17岁儿童,每天至少累积达到60min的中、高强度身体活动,以有氧运动为主;每周至少3d的高强度身体活动,包括抗阻活动。超重、肥胖儿童要在此基础上,在能力范围内,逐步延长每次运动时间、增加运动频率和运动强度,达到有氧运动3~5次/周和抗阻运动2~3次/周。

睡眠干预。儿童睡眠缺乏可引起体内瘦素水平改变;瘦素是一种通过中枢发挥控制食欲、增加能量消耗及减重作用的蛋白。所以儿童应该养成良好的一个睡眠规律。

心理行为干预:包括行为疗法和心理治疗

行为疗法,即行为偏差纠正。行为偏差不仅导致孩子心理问题,也影响肥胖干预方案的实施和效果。

心理治疗。定期对肥胖及超重儿童、青少年进行心理评估并进行纠正,使之能自觉控制饮食,参加体育锻炼,消除因肥胖产生的各种不良心态。对情绪创伤或心理异常者,必要时应请心理医生进行干预。

药物治疗的适应症是要经过正式的强化调整生活方式干预之后,还不可以控制体重增加或者是改善并发症的孩子,和有运动禁忌的孩子。(注意:小于16岁,超重但是不肥胖的孩子,不建议使用减肥药物。)

代谢减重手术是一种有创操作,儿童谨慎选择。

儿童肥胖已经成为当今社会紧迫的一个公共健康问题之一,需要引起全社会的重视。肥胖对于健康问题的影响是很大的,需要尽快尽早的进行干预治疗。肥胖治疗的重点是健康的生活方式,结合心理行为的干预。儿童减重需要孩子和家长共同的努力,管住嘴、迈开腿,才能收获良好的效果。(儿科  姚艳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