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院贾继东教授、尤红教授团队项目荣获2020年度北京市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 科学研究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科研教学 >>科学研究 >>科研动态

科学研究

联系方式

  • 西城院区

    北京市西城区永安路95号

    010-63138585

  • 通州院区

    北京市通州区潞苑东路101号院

    010-80838585

科研动态

我院贾继东教授、尤红教授团队项目荣获2020年度北京市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

字号: + -

9月25日,2020年度北京市科学技术奖在2021中关村论坛揭晓。北京市临床医学研究所常务副所长、我院肝病中心主任贾继东教授,我院党委委员、副院长尤红教授研究团队项目“肝纤维化逆转机制、评价体系及应用推广”荣获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

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是肝纤维化和肝硬化的最主要病因,逆转肝纤维化将显著减轻我国的疾病负担,具有重要临床意义。贾继东教授团队在前期研究的结果表明,有效的病因控制能够逆转肝纤维化,但如何准确评价肝纤维化逆转及逆转的机制仍是该领域尚未解决的问题。该项目的主要目的是优化乙肝肝纤维化逆转评价标准,探讨肝纤维化逆转的潜在机制,推进肝纤维化逆转诊治新技术的临床应用。

提出肝纤维化逆转病理“北京标准”——病理标准“金”。

项目基于慢乙肝长期随访队列提出了评价纤维化逆转的北京标准”,该标准优化了肝纤维化逆转的病理评价标准,实现了单次肝穿即可对肝纤维化发展趋势做出病理定性评价,改变了既往必须通过治疗前后两次肝穿采用半定量计分进行评价的临床实践;并通过人工智能技术验证了“北京标准”中纤维间隔宽度在评价纤维化逆转中的重要作用,实现了纤维化逆转的病理全定量评价。

建立无创纤维化诊断及监测标准——无创评价“准”。

项目系统探讨了以肝脏弹性测定为主的肝纤维化无创技术在疾病诊断、疗效评价及预后评估中的应用价值,联合高新技术产业研发新一代国产肝纤维化无创诊断新技术,优化并推广了我国肝纤维化无创诊断的标准。与此同时,基于病理判读的金标准,进一步筛选了具有潜在应用价值的血清学标志物,拓展了肝纤维化逆转评价的临床应用。

探索肝纤维化逆转的机制——核心机制“清”。

项目较早证实了乙肝病毒(HBV)对肝星状细胞和Kupffer细胞的直接刺激作用,为HBV相关肝纤维化患者进行病因治疗提供了实验室依据。从分子及形态学角度系统地分析了肝纤维化发生和发展过程中弹性蛋白的动态变化规律,在分子、细胞及体内进行了多靶点多层次肝纤维化逆转研究,为寻找纤维化逆转新的靶点、推进逆转诊治新技术提供了实验依据。

该项目在实施过程中发表了论文110 篇,其中SCI收录论文54 篇。撰写WHO相关指南(大陆唯一代表)、亚太地区和国内纤维化相关指南10 部。获得发明专利4项,其中专利“基于弹性检测设备的健康状况分析方法及系统”推广到全国1200多家医疗机构应用。牵头国家科技部“十二五”“十三五”科技重大专项,建立了珍贵的长期随访临床队列,肝纤维化和肝硬化病人经过有效治疗,失代偿(腹水、消化道出血、肝性脑病等)发生率下降50%,肝癌发生率下降20%。该项目为我国肝纤维化逆转规范化诊疗及推广应用提供了有力科技支撑。(宣传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