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谊科普】孩子嘴里长了小白点要小心 可能是“鹅口疮”惹的祸 友谊博览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友谊博览 >>健康教育 >>健康知识

友谊博览

联系方式

  • 西城院区

    北京市西城区永安路95号

    010-63138585

  • 通州院区

    北京市通州区潞苑东路101号院

    010-80838585

健康知识

【友谊科普】孩子嘴里长了小白点要小心 可能是“鹅口疮”惹的祸

发布时间:2020-12-07 浏览次数:
字号: + -

如果孩子的嘴里长了“小白点”,家长们就要小心了,有可能是鹅口疮惹的祸。鹅口疮是白色念珠菌感染后在口腔黏膜表面形成白色斑膜的疾病,多见于新生儿及婴幼儿,营养不良、腹泻、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或类固醇激素的患儿易发生。新生儿多由产道感染或因污染的奶头、乳具发生感染。

白色念珠菌是一种真菌,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包括正常人的口腔、上呼吸道、肠道、阴道,一般在正常机体中数量少,不引起疾病,是条件致病菌。当机体免疫功能下降或正常菌群相互制约作用失调,则本菌大量繁殖并改变生长形式侵入细胞引起疾病。

常见的感染原因

1. 10%~20%非孕妇女及30%孕妇阴道中有此菌寄生,但菌量极少,呈酵母相,并不引起症状,但是当免疫平衡打破时则引起阴道炎。母亲阴道有感染时,婴儿出生时通过产道,接触母体的分泌物而感染。

2.奶瓶、奶嘴消毒不彻底;母乳喂养时,妈妈的奶头不清洁。

3.接触感染念珠菌的食物、衣物和玩具。婴儿长牙期间,牙床有轻度胀痛感,爱咬手指、玩具,这样就容易把致病菌带入口腔,引起感染。

4.在幼儿园的集体生活中,因交叉感染可患鹅口疮。

5.长期服用抗生素,或不适当应用激素治疗,造成体内菌群失调,霉菌乘虚而入。

临床表现

口腔黏膜表面覆盖白色乳凝块样小点或小片状物,可逐渐融合成大片,不易擦去,周围无炎症反应,强行剥离后局部黏膜潮红、粗糙,可有溢血。不痛,不流涎,一般不影响吃奶,无全身症状。

重症则全部口腔均被白色斑膜覆盖,甚至可蔓延到咽、喉、食管、气管、肺等处,此时可危及生命。重症患儿可伴有低热、拒食、吞咽困难。使用抗生素可加重病情,促其蔓延。

鉴别诊断

宝宝在吃奶后,有时会形成奶块,奶块跟鹅口疮要注意区分。

这时用湿棉签轻轻擦拭,如果白色块状物很易擦除,就说明是奶块;如果擦除有困难或者留下了红色创口的话,就说明宝宝得了鹅口疮。

治疗措施

一般不需要口服抗真菌药物。

1可用2%碳酸氢钠溶液于哺乳前后清洁口腔,使口腔成为碱性环境,阻止白色念珠菌的生长和繁殖。

2局部涂抹10万-20万U/ml制霉菌素溶液,每天2-3次。

3口服肠道微生态制剂,抑制真菌生长。

预防手段

注意哺乳卫生,加强营养,适当增加维生素B2和维生素C的摄入。

1.孕妈有白色念珠菌性阴道炎时应积极治疗,切断传染途径。

2.宝宝进食的餐具清洗干净后再蒸10~15分钟。

3.妈妈在哺乳前应用温水清洗乳晕和乳头;勤洗澡、换内衣、剪指甲,每次抱孩子时要先洗手。

4.宝宝的被褥和玩具要定期拆洗、晾晒;宝宝的洗漱用具要和家长的分开,并定期消毒。

5.宝宝应经常性地进行一些户外活动,以增加机体的抵抗力。

6.在幼儿园过集体生活的宝宝,用具不可混用。         

 (儿 科 张玮娜)